伏以天下之事, 因其未弊而補之, 則庸夫易爲力, 至於已弊而起之, 則智者難爲功。 蓋席阜成之勢, 而修頹墮之政, 只煩守令之力, 而不過一規畫之間, 若其擁虛棄之器, 而收散亡之勢, 則非專守土之責, 而必待於恩典之懷綏也。 然則起弊之難, 非補弊之易, 而其措處方略, 決非守宰之所顓, 迂拙之所堪也審矣。 臣章句之腐儒, 經世無才, 濫叨郡寄, 責重蘇殘, 豈不欲殫精竭慮, 少副分憂之重乎? 顧以地連臣居, 曾熟其弊, 今此上任, 目擊懷慘。 欲投期應務, 則民散久矣; 欲安坐謝事, 則百役所萃。 可否狐疑, 進退狼狽。 向非聖上之靈, 明見千里之外, 則守株愚臣, 安敢措一手於其間乎? 臣謹按, 丹陽爲郡, 本原州之一小縣也。 殲賊有功, 特陞今號, 三面阻嶺, 一帶長江, 荒茅亂石之間, 名爲村店者, 皆剝樹代瓦, 編茨爲壁, 而田本嶢确, 水旱所先, 人皆漂寓, 一無恒産, 年登而半菽不厭, 遇歉則拾橡爲命。 《輿地》所謂土瘠水寒, 五穀不登者, 其風土然也。 今則凋弊已極, 生事日窄, 而供役疲氓, 戶不盈四十, 山野耕籍, 結不滿三百, 倉穀四千, 皆雜稊稗, 而逋負居半, 責償無憑。 催科索賦, 或重於大府, 誅求征稅, 倍蓰於他氓, 一家而支百戶之役, 單丁而當百夫之任, 貧者已困, 困者已病, 携持婦子, 散之四方。 噫! 巢南有禽, 首丘有獸, 懷土重遷, 最靈爲甚, 而蕩棄田里, 不知悔還者, 獨非人情乎? 剝膚推髓, 刑慘鞭撻, 少無片時之寧居, 卒致一邑之爲墟, 曾謂聖明之下, 民困虐政, 若是其甚乎? 然致此板蕩者, 得逭烹阿之誅, 則懲惡之典, 不已踈乎? 徒善, 不足以爲政; 仁心, 不能以自行。 必有非常之典, 可振垂絶之勢。 臣妄效一得, 濫陳三策, 伏惟聖覽焉。 夫十室之邑, 一敗塗地, 無一不弊, 而無一可爲, 據今之勢, 責古之貢, 雖有龔、召, 斷知其無能爲也。 今若除賦復役, 一掃名目, 期以十年, 樂生興事, 而俾之優游於耕鑿之安, 浸漬乎仁義之澤, 則遠邇流氓, 皆願受廛, 桑麻百里, 變爲樂土, 而根本成矣。 此策之上也。 議者以遠期十年爲迂, 此非知本者也。 古人休養生息之方, 必遲以十年之久, 若越 句踐之生聚, 諸葛亮之紏合可也。 臣謂得復十歲, 則可保百年, 止三五年, 則旋救旋弊, 而非經遠之得計也。 若謂任土之貢, 不可盡去, 調度之廣, 未寬十年, 則亦當革郡汰守, 降爲附縣, 使未散餘氓, 得齒於大邑之間, 而姑免乎慘毒之害, 抑其次也。 若謂弊邑, 無罪廢置, 亦大於斯, 二者不得其一, 則當出於下策乎! 然此則僅撮病民之大者, 而未袪一半之弊, 是乃救目前姑息之急, 而非起廢持久之政也。 其目有十。 其一曰, 材木之弊。 小大之材, 所納異司, 材椽至於四百, 散木幾於數萬, 已不勝其多矣。 以四十之戶, 而運巨萬之木, 越險跨壑, 塡阬墜谷, 男女力竭, 牛馬隨斃, 而闔境之家, 無數十之畜, 則生民之困極矣。 況塞江流筏, 不能徒納, 而三司之賈, 幾至百匹, 則二年未貢, 長被督責, 亦無足怪矣。 天使之供, 雖非恒貢, 而結棚大木, 凡干雜物, 支待之除, 宜在所先也。 伏願久蠲三司之貢, 幷除數年之賦, 勿定華使之費, 兼去雜物之弊, 則民生或於是而少蘇矣。 其二曰, 紙貢之弊。 造紙之難, 倍於他役, 貢紙之數, 獨優於此, 編戶之民, 病於難支久矣。 如豐儲、長興之納, 則皆用啓目, 責以會稽之品, 若禮曹、校書館、觀象監, 皆有所貢, 倂爲二百餘卷, 而公私俱竭, 取辦無地, 官益困矣。 一國之貢, 所乏者非紙也, 數百之紙, 宜何所惜也? 伏願久蠲其貢, 而竝除四年之賦, 則民生或於是而少蘇矣。 其三曰, 山行之弊。 封進之數, 曾有定式, 捕獵之夫, 各有其人, 今則(戈)〔弋〕 獵飛走, 專倚乎民。 負網操弧, 馳騖林莽, 而卽鹿無虞, 不獲一禽, 則傾甁石之儲, 而收數倍之價, 猶未免後時之罪, 而復有贖布之罰, 一方民生, 久已死矣。 謹按一年之貢, 獐用七十, 雉過二百。 伏願量減獐雉之數, 使遂樂利之安, 則餘氓或於是而少蘇矣。 其四曰, 冶匠之弊。 丙午年中, 初定二名, 皆以丐乞之徒, 苟充其額, 而不省厥終之弊, 額存人亡, 幷責民間, 而六朔之番, 二名之價, 已闕數年, 則貸息之在, 至於八十, 而坐受侵索。 其剜肉剝血之慘, 有不忍者矣。 伏願永除冶匠之弊, 幷除二年之闕, 則餘氓或於是而少蘇矣。 其五曰, 樂工之弊。 充選外官者, 未必習藝, 而驅使六朔, 苦於他役。 殘郡之貢, 至於四名, 則亦已濫矣。 今則奴婢之死徙略盡, 而樂工之枝梧尤難。 不能存活, 相繼而亡, 則微債之數, 均於冶匠, 而奴婢之生, 益蹙矣。 伏願姑減逋役之工, 而永除移定之數, 則餘氓或於是而少蘇矣。 其六曰, 步兵之弊。 弊郡之兵, 至於二十六名, 則亦非多也, 今則僅存十三, 而單無保率。 其十三則無一可代, 只掛空籍。 脫有警急之虞, 猝被整旅之擧, 則誰赴轅門之蛇鳥, 誰守竹嶺之關防乎? 況步兵之役, 例有價布, 而時存十三, 皆藉隣族之力, 其餘百餘之布, 無從准納, 而散定民間, 一經兵價, 闔境蕩悉, 家餘鼎鐺者, 亦無幾矣。 伏願量減虛額之兵, 或開移定之路, 使垂首喪氣之民, 得免律外橫布之征, 則亦蘇復之一條也。 其七曰, 其人之弊。 有吏五十, 乃定一名, 國之法也, |